炎炎夏日,户外活动、工地劳动或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中时,人体的散热机制会承受巨大压力。如果高温、湿度和劳累因素同时存在,就容易引发中暑。轻者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过多,重者则可能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每年夏季,中暑病例在我国各地时有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户外工作者风险更高。当中暑发展到晕厥阶段,抢救的黄金时间往往只有短短几分钟。因此,掌握科学的自救与他救方法,既能减少并发症,也能挽救生命。本文将从中暑的机制、分型、症状到急救措施全面解析,帮助公众在炎热环境中提高警惕,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一、中暑的发生机制与分型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和水盐代谢紊乱,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进而引起中枢神经、循环和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综合征。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通风不良时,这一机制受阻,体温逐渐升高,超过40摄氏度时就可能损伤重要脏器。
医学上将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出汗、口渴;轻症中暑则伴随体温升高、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多见于剧烈运动后,由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丢失,引起肌肉抽搐;热衰竭表现为皮肤湿冷、大量出汗、血压下降;而最危险的热射病则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和休克。热射病是致死率极高的急症,必须立即采取有效降温和医疗措施。
二、中暑昏倒前的警示信号
很多人认为中暑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在昏倒前往往会有一系列明显的预兆。常见的警示信号包括:持续头晕、注意力难以集中、全身乏力、皮肤灼热并伴随大汗、心慌或心跳加快、恶心甚至呕吐。部分人还会表现出面色潮红、眼前发黑、走路不稳。如果此时没有及时休息和降温,症状便会迅速加重,最终发展为昏迷。因此,认识这些早期信号并立刻采取自救措施,是防止事态恶化的关键。
三、中暑昏倒时的自救方法
在高温环境中一旦感到明显不适,首先要保持冷静。自救措施的要点是迅速脱离高温环境,降低体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第一,立即转移。尽快寻找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继续暴晒。如果周围有空调房间,应立刻进入降温。
第二,适度降温。可以解开衣扣、松开腰带,增加皮肤与空气接触面积。若有条件,可用湿毛巾敷在额头、颈部、腋窝和大腿根部等大血管部位,以加速散热。
第三,补充水分。轻度中暑时,可小口多次饮用温凉的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发胃部不适。
第四,保持姿势。若出现头晕或站立不稳,应立即平躺,并抬高双腿,促进脑部血液供应,防止晕厥加重。
第五,寻求帮助。如果有手机,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或向周围人寻求协助。
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意识模糊或完全昏倒,自救能力将大大下降,因此要在先兆阶段果断采取措施,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症状。
四、中暑昏倒时的他救要点
当遇到他人因中暑而昏迷,旁观者的处理方式极其重要,往往决定了患者能否平安脱险。正确的他救步骤如下:
第一,立即移至阴凉处。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凉爽通风的环境,避免继续暴晒。如果在室外,可用伞遮挡阳光。
第二,降温处理。解开患者衣物,并用凉湿毛巾擦拭全身或在腋窝、大腿根部放置冰袋,切勿将冰块直接长时间贴在皮肤上,以免冻伤。若条件允许,可用电风扇或扇子辅助散热。
第三,体位调整。若患者仍有意识,应让其平躺并抬高下肢,帮助恢复脑部供血;若出现呕吐迹象,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第四,补充液体。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给其少量多次饮水,最好是含盐或含电解质饮品。但对于已经昏迷者,严禁强行灌水,以免呛咳窒息。
第五,监测生命体征。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时,应持续观察患者的呼吸和脉搏。如果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第六,尽快送医。重症中暑患者往往伴随多器官损伤,必须在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包括静脉输液、药物降温甚至重症监护。
他救的核心原则是快速、正确、持续,避免因错误操作而加重病情。
五、特殊人群的中暑处理
中暑的高危人群包括儿童、老人、孕妇以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容易在户外玩耍时因过度兴奋而忽视身体信号;老人则因为血管反应迟钝、出汗能力下降,更容易中暑;孕妇本身代谢增加,加上体内负担重,耐热能力降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体液平衡和心血管功能较差,遭遇高温时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对这些人群而言,预防尤为重要。应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保证充足饮水,穿着透气衣物,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果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家属或同伴应立即采取措施,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六、预防中暑的日常措施
预防始终是最有效的策略。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合理作息。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
第二,适量补水。在炎热天气中,应主动饮水,即便不觉得渴,也要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第三,穿着得体。选择宽松、浅色、透气性好的衣物,有助于散热。
第四,环境改善。在高温工作场所,应加强通风,提供遮阳设施,必要时安排轮班休息。
第五,药物辅助。对于容易中暑的人群,可以适度使用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传统药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降低中暑的发生率,让炎炎夏日过得更安全。
七、中暑的医学救治
对于送到医院的中暑患者,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多种措施。轻症患者通常通过补液、降温即可恢复;而热射病患者则需在监护下进行静脉补液、电解质纠正、药物治疗和器官支持。有时还需采用冰毯降温、血液透析等高级手段。中暑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因此必须重视。
中暑并非小毛病,而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很多悲剧的发生,并非因为缺乏医疗资源,而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他救方法。中暑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处理:一旦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应立即休息降温;若发展到昏迷阶段,更要依靠他人的科学急救和及时送医。掌握中暑急救知识,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他人。面对高温天气,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行动,把危险降到最低,让健康成为炎夏最坚实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