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脑血管病,很多人会想到脑梗塞、脑出血,但还有一种更隐蔽的 “杀手”—— 脑小血管病。它像 “温水煮青蛙”,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却会悄悄损伤大脑,最终可能导致痴呆、肢体瘫痪,甚至死亡。了解这种 “沉默的疾病”,才能早发现、早干预。
一、先搞懂:脑小血管病,到底是什么?
脑小血管病,简单说就是大脑内 “细小血管” 出现病变的统称。我们的大脑像精密的 “机器”,除了大家熟知的 “大血管”,还有无数直径在 100-400 微米的 “小血管”,它们负责给大脑皮层、深部核团等 “关键区域” 供血,就像 “毛细血管网” 一样,保障大脑每个细胞的营养需求。
当这些小血管因各种原因出现损伤,就会引发脑小血管病。根据病变类型,常见的有三种:
脑小血管堵塞:小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对应区域脑组织缺血,形成 “腔隙性脑梗塞”;
脑小血管破裂:小血管壁变薄破裂,引发 “脑微出血”;
脑小血管变性:长期高血压、老化等导致小血管壁变性,血管弹性下降,无法正常供血,引发 “脑白质疏松”。
二、警惕 “沉默信号”:这些症状可能是脑小血管病在预警
1. “记性差”:不是老糊涂,可能是血管性认知障碍
早期主要是 “执行功能下降”:比如做饭时忘记步骤、出门后忘记带钥匙或手机、无法同时处理两件事;
后期会发展为 “血管性痴呆”:记忆力严重衰退、语言表达困难、生活无法自理,这是脑小血管病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2. “手脚麻、走路晃”:运动功能悄悄受损
单侧手脚麻木、无力:比如拿东西时突然掉在地上,走路时感觉一侧腿 “发沉”,但休息后又缓解;
平衡能力下降:走路时步态不稳,像 “踩棉花”,上下楼梯时容易摔倒;严重时会出现 “小步态”。
3. “头痛、头晕”:容易被忽视的早期信号
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的 “慢性头痛”,多为双侧太阳穴胀痛,休息后可缓解;还有人会频繁头晕,尤其在起身、转头时明显,感觉 “天旋地转” 或 “头脑昏沉”,但做 CT 检查却查不出异常。
4. “情绪变糟”:神经损伤影响情绪调节
莫名的情绪低落、焦虑,对以前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性格改变: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暴躁、多疑,或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
三、哪些人容易得?这 5 类高危人群要警惕
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会持续损伤小血管壁,导致血管增厚、变硬,是脑小血管病最主要的诱因;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小血管狭窄、堵塞,加速病变进程;
60 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小血管会自然老化、弹性下降,60 岁后患病概率显著升高,80 岁以上人群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变;
吸烟、酗酒者: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小血管,酒精会直接损伤血管壁,两者都会增加小血管堵塞、破裂的风险;
有家族史者:部分脑小血管病与遗传相关,若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患病,本人患病风险会增加。
四、如何早发现、早干预?做好这 3 点
1. 定期检查:磁共振是 “金标准”
高危人群筛查:60 岁以上人群,或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中青年人,建议每 2-3 年做一次 “头颅磁共振”,尤其是 “磁敏感加权成像” 和 “弥散加权成像”,能清晰发现微出血、腔隙性梗塞等早期病变;
2. 控制基础病:从源头减少损伤
控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不擅自停药或减量;
控血糖:糖尿病患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7mmol/L 以下,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10mmol/L 以下,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调血脂:高血脂患者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在 2.6mmol/L 以下,必要时服用降脂药。
3. 健康生活:给小血管 “减负”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避免吸二手烟;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 25g,女性不超 15g;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盐、高糖、高油食物;
适度运动: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
最后提醒:脑小血管病虽然 “沉默”,但并非无迹可寻。只要高危人群做好定期筛查,普通人坚持健康生活,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避免它从 “沉默的杀手” 变成 “致残的元凶”。记住:大脑健康无小事,早关注、早干预,才能守护好我们的 “生命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