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当下冠心病治疗的主要微创手段,但临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对支架有恐惧感,优虑重重,担心下了支架后不能动,不能干活,人就废了。经常有患者问“医生,除了下支架,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药物涂层球囊就是一种“介入无植入”的治疗手段。药物涂层球囊简称药物球囊,是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今天我们就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了解一下药物球囊。
问题一:什么是药物球囊?
药物球囊是在传统球囊上覆盖一层抗增值药物,目前主要是紫杉醇,其药物成分能在单次球囊扩张的时间内迅速渗透进血管壁,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值与迁移作用,从而阻碍血管再狭窄进程。
问题二:什么样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球囊?
第一类患者支架内再狭窄。既往曾做过冠脉支架植入,复查冠脉造影发现支架内出现再狭窄;目前研究显示,这类患者使用药物球囊,显示更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避免再次植入支架。
第二类患者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小血管是指血管内径小于等于2.75mm,尽管随着支架技术不断的发展,这类血管植入支架后发生再狭窄机率仍旧很高。“小血管”并非是不重要的血管,对于小血管而言,支架置入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率更高,使用药物球囊相对安全。
第三类患者分叉病变。人的冠脉血管就像树枝一样,有分叉的地方。当临床医生遇到血管分叉处狭窄时,以往使用的技术是双支架技术,手术难度及操作过程比较复杂,术中风险及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机率较高,若对分支主支血管使用支架,分叉病变开口用药物球囊扩张,这样可以使远期治疗效果理想。
第四类患者高出血风险或近期需要外科手术。我们知道,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需要常规药物治疗,支架术后需要口服双联抗血小板(通常是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片)治疗至少1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就是出血,即使是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或者具有高出血风险,一般也需至少双抗3个月时间。而在病情稳定的患者中单独使用药物球囊,术后双抗治疗时间为1~3个月,对于这样的患者,药物球囊无疑更具有优势。

问题三:药物球囊是如何植入的?
手术过程中将药物球囊输送到血管狭窄部分,充盈球囊,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保持30~60秒,释放药物至血管内膜,观察有无血流情况、血管是否夹层及残余狭窄程度判断手术效果。
问题四:药物球囊有哪些缺点?
药物球囊只是一种在表面覆盖药物的球囊,药物释放后球囊不遗留在血管内,不像支架那样可以对血管有支持作用,术后出现血管急性闭塞的机率较高;如果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夹层,可能要支架植入以减少急性血栓形成风险,且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病变都适合使用药物球囊,需综合评估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对药物球囊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介入无植入”理念的深入,药物球囊的使用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药物球囊有优点也有缺点,需不需要使用药物球囊需临床医生与患者两方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