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腹腔镜器械在他手中精准游走。屏幕上,新生儿娇嫩的腹腔组织被放大数倍——这是一台为出生仅20天的婴儿实施的幽门环肌切开术。监护仪的滴答声里,汗水已浸透他的手术衣,但那双如鹰般专注的眼睛始终未离开屏幕。这样与时间赛跑、与毫米较量的场景,正是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普外科副主任李志彬的日常。
初心如磐:在稀缺领域扎下深根
2004年,李志彬从新乡医学院毕业,起初从事普通外科专业,2018年,院领导高瞻远瞩,成立小儿外科亚专业,李志彬毅然选择了当时医生稀缺严重的小儿外科。"看到基层患儿辗转求医的艰辛,更明白这个领域的迫切需求。"面对全国小儿外科医生缺口超20万的困境,他坦言动力源于"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成人手术容错空间相对较大,但孩子各器官都在发育中,每一刀都关乎孩子的一生和一个家庭的希望。"

李志彬在小儿外科领域不断钻研,通过不懈努力,他逐渐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小儿普外科医师。他不仅在手术台上展现了高超的技艺,还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儿童的手术方法。他深知,作为一名小儿普外科医师,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耐心和爱心,因为每一个小患者都需要特别的关怀和理解。李志彬经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我们有责任用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他的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患儿家长的广泛赞誉。
2022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作出重大决策,决定成立独立的小儿普外科。李志彬医师担任核心力量,肩负起重任。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率领团队实现了由“兼顾”向“专注”的华丽转变:小儿普外科独立成科后,年手术量均突破千例,三四级手术占比及微创手术占比均超过八成,开展新业务新技术7项,完成医院开创性四级手术三项,分别是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腹腔镜下巨结肠根治术,2人次完成了儿童胃肠镜检查及治疗培训并独立开展业务,1人次完成了儿童介入技术培训并独立开展新业务,诸多技术填补了豫东地区的空白。
在李志彬医师的带领下,在与医院儿内科协同配合下,小儿普外科不仅在手术量和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患者体验方面做出了表率。科室的医疗团队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确保了医疗服务的前沿性和专业性。此外,小儿普外科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普及儿童健康知识,提升了公众对儿童疾病预防和治疗的认识。

刀尖起舞:微创技术突破生死边界
在科室陈列的手术照片中,一张肝右叶巨大肿瘤的CT片触目惊心。"肿瘤占据孩子肝脏70%,传统手术需阻断肝门血流完成肝右叶规则切除术,可能引发肝脏再灌注损伤。"李志彬医师团队采用"不阻断肝门"技术完成规则肝右叶切除术,如同在搏动的水管旁精细作业,最终完整切除直径15厘米的肝右叶恶性肿瘤。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如今已重返校园。
这样的突破源于对技术的极致打磨。比如在肠套叠治疗过程中,我院经历了钡灌肠复位术,成功率58%左右,开腹肠套叠复位手术,腹腔镜下肠套叠复位术,以及目前的肠套叠充气造影及整复,复位成功率达95%以上,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提升科室医疗技术水平储备,最大程度的减轻患儿痛苦,减少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节约医保资金,目前每年肠套叠充气造影及整复患者数量均超过200例,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小儿普外科医师团队在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上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精神。
在新生儿外科领域,生命的权衡往往就在毫米之间。2022年,李志彬团队与新生儿重症医疗团队共同攻克难题,成功实施了商丘市的首例新生儿巨大畸胎瘤摘除手术。"这个仅有2.5公斤重的早产宝宝,其肿瘤体积之大,已然超过了一个成人拳头。"跨学科的协同作战,铸就了生命的奇迹:麻醉医师精细调控,维护患儿术中生命体征稳定,NICU医护团队接续术后输液管理及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更是运用"鸟巢护理法"来重现母体怀抱的温暖。那个曾经濒临生死边缘的婴儿,如今已能跌跌撞撞地追逐着空中飘舞的气球。
每一次手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默契配合和精湛技艺,2022年以来,该团队不仅完成了商丘首例新生儿巨大畸胎瘤切除术,还成功实施了多例高难度手术,为无数家庭带来了希望。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经验,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创新手术方法和护理模式,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新生儿外科医生们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患儿的生死,因此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未来,他们将继续致力于新生儿外科技术的提升,为更多的新生儿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尊重和呵护。
学科崛起:人才与创新的双轮驱动
小儿普外科起步于8人团队,该科室成功构建了微创、新生儿、创伤、肿瘤四大领域的协同发展格局。"微创技术犹如贯穿各个领域的金线。"李志彬以实例说明,通过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血液病患儿的出血量减少了80%;而在肝破裂修补中应用微创技术,让患者不仅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小了手术创伤,瘢痕更小,恢复更快。
面对人才困境,他推行"双轨制培养":5名骨干分赴北京儿童医院、郑大一附院、河南省儿童医院进修,同时,积极学习本院现有先进技术,2人次于成人内镜室学习胃肠镜检查技术及镜下治疗,目前已能独立完成儿童胃肠镜检查及镜下治疗,院内实施"手术录像复盘制度"。每周四晚的示教室总灯火通明,年轻医生们逐帧分析手术视频。"这台胆总管囊肿切除的血管处理、胆肠吻合技术,大家可以对比郑州老师的手法..."此刻的他,又变回严谨的师者。
通过这种双轨制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年轻医生的专业技能,也增强了他们对复杂手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他深知,医疗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因此,他鼓励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问、勇于探索,将每一次手术都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医院的医疗水平稳步提升,患者满意度也随之增加。他所带领的团队,逐渐成为区域内医疗技术的标杆,为更多患者带去了希望和健康。

未来已来:从区域枢纽到科研攻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李志彬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明确,目光长远。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合作,才能在医疗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以下是他的详细规划:
技术创新:李志彬深知技术创新是推动医疗进步的关键。因此,接下来,他们医疗团队将深入研究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儿童复杂疾病中的运用,并拓展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其他儿童疾病中的应用,如先天性膈疝、新生儿外科疾病等,以期为更多的患儿带来福音。
区域合作:李志彬认识到,要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河南省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他计划借助“河南省儿童医院商丘医院”这一平台,与上级医院加强合作交流,提升我院外科技术水平储备,同时,打造全天候的转诊绿色通道,为疑难复杂患儿去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提供便利,再者,这一通道将大大缩短患儿从基层医院转诊到我院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据初步统计,每年通过这一绿色通道接纳的基层转诊到我院患儿超过三百例。这不仅能够为患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还能促进基层医院与专业医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最大程度的提升疑难复杂危重患儿救治效率。
科研突破:李志彬深知科研是推动医疗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他积极筹建小儿肿瘤生物样本库,这将为研究儿童肿瘤提供宝贵的资源。同时,他还与上级医院携手,共同开展“儿童实体瘤靶向治疗”的科研探索。这一合作项目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儿童实体瘤的分子机制,寻找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他们相信,通过这一系列的科研努力,将为儿童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通过这些具体的规划和行动,李志彬希望能够在小儿普外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更多的患儿带来希望和福音。他坚信,只有不断创新和合作,才能实现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
记者后记:采访尾声,诊室传来孩子的哭声。李志彬自然地掏出听诊器捂热才贴上患儿胸口。"小儿外科医生要有三重身份:技术精湛的外科手、明察秋毫的诊断脑、懂得倾听的仁者心。"他至今记得某次肝肿瘤手术前夜,患儿父母在办公室长跪不起。"那时李志彬画着手术示意图说:'请相信,我们比你们更不敢失败。'" 这种敬畏促使他创立"三步沟通法":用模型讲解病理、用治愈案例建立信心、用后续康复方案消除焦虑。
窗外暮色渐沉,李志彬又匆匆走向病房。那里有刚完成十二指肠闭锁手术的婴儿,正等着他查看喂养情况。监护仪的光斑映在墙上,仿佛跳动的星火——每一点微光,都在照亮基层小儿外科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