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一名13岁的女孩在父母的陪伴下,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郑重地交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手中。她笑容灿烂,眼神明亮,与26天前面临死亡威胁时判若两人。这场温馨的重逢,为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时间拨回到9月8日,女孩被紧急送入市第一人民医院时,已陷入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的绝境。病情进展快得吓人,她很快出现了室颤,继而意识丧失。结合孩子几天前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立刻意识到一个可怕的诊断——暴发性心肌炎。这个素有“心脏杀手”之称的疾病,正以迅猛的势头,企图吞噬这个年轻的生命。就在大家对她紧急施救时,情况急转直下,女孩的心脏出现了停跳。生死关头,市第一人民医院迅速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多学科协作抢救机制。医院走廊里,是医护人员奔跑的脚步;抢救室内,是高度集中的神经与争分夺秒的默契。
“心跳、呼吸完全停止!我们必须立刻上ECMO!”急诊抢救室负责人李景周描述着当时的千钧一发。ECMO俗称“人工心肺”,是当时唯一能逆转局面的希望。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这个关乎生死的重大决策,在1分钟内被果断拍板,没有丝毫犹豫。
指令即出,ECMO团队火速集结。一边是医护人员持续不断、拼尽全力地进行心肺复苏,为生命维持着最基础的血液循环;另一边,团队争分夺秒地进行着精细的穿刺置管操作。整个过程紧张如战斗,却又秩序井然。从决策到ECMO成功转流,血液再次在机器的帮助下流遍全身——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半小时。这台救命机器成功接管了女孩衰竭的心肺功能,为她抢回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窗口。
然而,ECMO的顺利运行,只是这场马拉松式救援的第一步。随后,一场由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心律失常科、超声科、肾病科、营养科、药学部等多学科组成的生命接力赛全面展开。
在ECMO和呼吸机的支持下,女孩被转入CCU进行后续更为精细的治疗。CCU主任李胜利是这场接力赛的核心一员,他详细介绍了后续的艰难历程:“孩子虽然有了ECMO的支持,但依然面临着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多重致命关卡。在MDT框架下,我们每天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治疗方案根据她的病情变化‘量体裁衣’,动态调整。”
救治团队随后为女孩成功植入了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以进一步辅助脆弱的心脏,并通过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替代衰竭的肾脏,同时精细调节呼吸机参数,稳定内环境。在CCU和PICU的紧密衔接下,女孩闯过了一重又一重险关:感染、心衰、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
在医护人员20多个日夜的密切监护和精心呵护下,奇迹一点点发生。女孩的心功能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恢复迹象。她先后成功撤离了呼吸机、CRRT,最终,那颗曾经停跳的心脏重新有力地跳动起来,ECMO被平稳撤离。10月3日,女孩终于治愈出院。
医院副院长陈坤峰从管理层面总结了经验:“这次救治,我们启动了最高级别的MDT机制,由医务部牵头,组建跨专业专家团队,建立不设限的绿色通道。这种多学科无缝衔接、深度合作的模式,是本次成功抢救至关重要的组织保障。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https://epaper.sqrb.com.cn/jjwb/pc/col/202510/15/node_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