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我院输血科采用微柱凝胶法鉴定血型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8-31 阅读次数:

血型鉴定的正确与否对患者的输血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是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敏感性差。由于敏感性不高以及易受试剂质量影响,导致部分弱抗原病人血清不能呈现反应。同时操作难以规范化、自动化,检测结果不易保存。不宜拍照,一旦出现纠纷而不能举证原始的反应结果格局。卡式微柱凝胶法是输血领域发展的一个新技术,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敏感性高,可检出低含量抗原,结果清晰明确,易判断,保证了结果的准确率。2、结果稳定,可保存,可拍照。3、操作简便,减少使用玻璃用品,提高了操作稳定性。
    微柱凝胶法是建立在传统血型血清学基础上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技术。。
    原理:(1)人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其本质为血凝反应),(2)检测系统是在微柱中(载体)将反应介质凝胶(sephdexG-100x或50葡聚糖胶)或小玻璃珠装入微柱中;(3)微胶或小玻璃珠的间隙具有分子筛作用凝集的红细胞(结合的)被留在微柱上面成带状或凝集颗粒散布凝胶中间。未凝集的红细胞(即未结合、游离的)通过离心后沉入微柱底部;(4)微柱凝胶中所含的特异性单克隆抗-A抗、抗-B试剂检测红细胞上相应的血型抗原,或在含凝胶的微柱上用标准A、B型红细胞检测血清中相应的血型抗体,从而坚定红细胞的血型。微胶卡做血型鉴定,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极弱的阳性反应(±),能使肉眼不易察觉的凝集(镜下1~3个红细胞的凝集)明显化,能够很好地把血型血清学技术与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简便,敏感,易于批量操作,结果直观,稳定可靠,吸取标本的量及结果的判读易于标准化,稳定的反应结果图谱利于保存和拍照。还自带质控减少了产生错误的概率。是医院输血技术发展的方向。
    方法 :微柱凝胶法按卡式血型鉴定操作手册进行。红细胞用稀释液配成2%的红细胞悬液,并按说明书提示标准判读结果,红细胞完全降至柱底者为阴性,完全或部分被凝胶阻挡者为阳性。
    临床工作中,少数血型抗体较弱或抗原减弱的新生儿、老年及某些恶性疾病患者细胞凝集现象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有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故血型血清学检测的难度较大。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婴儿在出生4~6个月之内由于血浆(清)中ABO抗体活性太弱并且含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免疫反应相对较弱,尤其是出生3~4个月时的生理性低γ球蛋白血症,使IgG水平相当于成人的35%左右,1~2岁时IgG水平也仅相当于成人的60%,直到13岁以后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所以新生儿血型只能由检测红细胞抗原正定型来检定其ABO血型。微柱凝胶技术用于鉴定血型,反应结果可靠和特异性强等特点。此外其用血量少,对于新生儿及老年人等不易抽取血液标本的患者也比较适合。
    在常规检测A、B、D抗原试验中,微柱凝胶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标本抗凝要求较高,抗凝EDTA为最佳,它不但抗凝效率高,而且可以预防补体的激活和红细胞溶血。对标本需求量较少,尤其适合检测儿科和新生儿科标本。操作人员接触血液的机会减少,被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机率大大降低。微柱凝胶法对标本的质量也有严格的要求,如采集病人标本时没有充分抗凝,使血浆中含有小凝块,或被细菌污染等,就有可能导致假阳性,所以要求血样必须新鲜,无溶血,并且要充分抗凝等,这样实验结果才能准确可靠。是未来输血发展的方向。总之,微柱凝胶法简单且可标准化操作,结果清晰可靠,便于保存,实现血型鉴定的标准化,规范化,大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使用。适合临床推广使用;我省及周边地区已与几年前已开展微柱凝胶法血型鉴定。微柱凝胶法血型鉴定的开展使我院输血技术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