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据估计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食管癌患者是中国人。国家、地区、种族、性别与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35岁以前发病率很低,中老年患者比例较大,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原因并非某个特定原因,研究发现常与下列因素有关:土壤中钼缺乏使植物中维生素C含量低,引起食管粘膜增生(癌前病变);水及食物中亚硝酸盐含量高;食用霉变食物;长期吸烟、饮酒;不良生活习惯如喜食烫粥;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返流性食管炎、Barrett’s食管增加食管癌变的机会。
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有助于其治疗。早期食管癌常见表现为吞咽哽噎感,多于大口吞咽干硬食物时突然出现,自觉发生部位在咽喉或食管上段,常与实际部位不符。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亦较多见,性质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初时呈间歇性,进而变为剧烈而持续疼痛。一些患者也表现为胸骨后闷胀不适、食管内异物感、咽后紧缩不适、食物通过缓慢并有滞留感。一个患者可有一种或几种症状,间歇出现、反复发作,易受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持续数日或2-3年。注意食管癌这些表现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食管癌发展到中晚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呕吐沫状粘液,可有钝痛、隐痛、灼痛或刺痛,位于前胸或后背,严重疼痛伴发热常为穿孔的前兆。肿瘤侵犯或转移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食管内容物返入气管或食管、气管瘘则出现呛咳。晚期食管癌广泛转移则可出现恶液质和转移灶症状。
发现食管癌临床症状之后,诊断食管癌并不困难,给予患者食管钡餐透视摄片结合食管镜下取活检,食管癌的诊断就可确立。问题是这样确诊的食管癌皆为中晚期。统计表明,食管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而早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为90%左右,可见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是发现食管癌的可靠途径。我国沈琼教授发明了食管拉网法,提出了细胞学诊断标准,但敏感性、特异性较差;王国清教授开展内镜下碘染色技术,总结并提出了中国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镜下诊断标准和碘染色分类标准,使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有了快速发展。
将病变位于粘膜肌层以上无淋巴结转移者定为早期食管癌,其治疗应以微创治疗为主,少数患者需要接受外科手术。应用微创技术在内镜下切除病变粘膜,是目前治疗早期食管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年生存率达95%。光动力治疗和氩离子血浆凝固术也常应用于早期食管癌的治疗。
中晚期食管癌应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这些手段的合理联用,以期达到最大程度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病变广泛并累及邻近器官如气管、肺、纵隔、主动脉等及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恶病质者则不宜采用手术治疗。可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术前联用放疗、化疗,与单独手术相比没显出生存优势,术后加用放疗或化疗要由医生掌握好适应症。对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食管癌,放疗、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研究已经肯定放疗和化疗联合应用效果优于任何单独放疗或单独化疗。因此,适合放疗或化疗者,只要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尽量联合应用。颈段和上胸段食管癌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而放疗损伤小,疗效优于手术,应以放疗为首选。随着化疗研究进展及大批新药物的出现,化疗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管癌治疗中。新药紫杉类、长春瑞滨、奥沙利铂、奈达铂、依立替康在食管癌化疗中显出优势。可联合化疗的药物越来越多。最新研究表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在晚期食管癌中也观察到疗效,给食管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前景。
(肿瘤科主任 陈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