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一) (连载)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26 阅读次数:

糖皮质激素为维持生命所必需,对人体的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超生理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感染、抗过敏和抑制免疫反应等多种药理作用,常被运用于治疗各类应激反应、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状态。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不适当的使用或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已知的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做一总结。 
    1  常见的不良反应 
  1.1  库欣综合征  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俗称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浮肿、高血压、糖尿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在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必要时可对症治疗。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糖皮质激素。对同时应用强心甙和利尿剂的患者应注意补充钾盐。 
  1.2  诱发或加重感染  糖皮质激素的抗感染作用,其主要机制是抑制炎症促进因子;抑制抗原抗体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害,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的症状。但激素无抗菌能力,而且抑制抗体形成,干扰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使感染扩散。由于糖皮质激素有强大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可减少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并能抑制下丘脑对致热源的反应,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往往求效心切,把激素当成“退热药”,结果患者表面上解除了发热,但感染却扩散,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曾有报道4例分别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左颌下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因治疗中滥用激素而死亡。所以一般感染性疾病应用激素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且剂量宜小,疗程宜短;仅重危细菌感染出现严重毒血症者可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且必须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感染药物。病原不明的细菌感染、耐药性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均应忌用。 
  1.3  精神神经症状  此症多在使用激素数日后发生,偶可在注射激素1次后发生。激素可增强多巴胺-β羟化酶及苯乙醇-N-甲基转换酶的活性,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抑制色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浓度,扰乱两者递质的平衡,出现情绪及行为异常。可见欣快感、激动、不安、谵妄、定向力障碍、失眠、情绪异常、诱发或加重精神分裂症、类躁狂抑郁症,甚至有自杀者。大剂量还可诱发癫痫发作或惊厥。故有精神病倾向、精神病患者应禁用或慎用。一旦出现精神症状应及时停药,同时使用镇静剂,并加强心理疏导及监护。 
  1.4  诱发或加重溃疡、出血、穿孔  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黏液分泌,加强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抑制蛋白质合成,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和修复能力,故能诱发或加剧溃疡病,甚至引起出血、穿孔的危险。为防止这一反应可同时加用制酸药。 
  1.5  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可抑制肠道对钙离子的吸收,抑制成骨细胞活力;另一方面能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而加强破骨作用,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因此,对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激素者应定期进行放射学检查,一旦发现有骨质疏松即应停药或配合补钙、维生素等治疗。 
  1.6  肌萎缩、伤口愈合及儿童生长发育迟缓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蛋白质合成,造成负氮平衡,使肌肉萎缩和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又能延缓肉芽组织的形成,可引起伤口愈合。 
  1.7  类固醇糖尿病  糖皮质激素能促进糖原异生,对抗胰岛素,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引起血糖升高和糖尿。糖皮质激素还能加重高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与影响胰岛素信号蛋白的磷酸化及蛋白表达等因素有关。患者一旦出现血糖升高应当停药或控制饮食或使用胰岛素。 
  1.8  皮肤病变  面部皮肤对激素最为敏感,常见的有黑斑、皱纹、毛细血管扩张、多毛、痤疮、红斑反应、激素依赖性皮炎等。 
  1.9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据《心脏》杂志(Heart,2004,90:859-865)上的一项报告,口服糖皮质激素增加25%的心或脑血管疾病风险。 
  1.10  诱发眼病  滥用激素滴眼液可诱发青光眼、白内障、眼色素层发炎及角膜变厚、角膜伤口愈合减慢等。 
        2  少见或罕见的不良反应 
  2.1  过敏反应  静脉迅速给予大剂量激素可能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包括面部、鼻黏膜、眼睑肿胀、荨麻疹、气短、胸闷、哮喘,甚至过敏性休克。 
  2.2  心绞痛  激素所致心绞痛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激素快速进入机体内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兴奋α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发生心肌缺血。 
  2.3  急性胰腺炎  激素能增加胰腺分泌和胰液黏稠度,导致微细胰管阻塞,胰腺泡扩大及胰酶溢出,同时激素可导致高脂血症及全身感染等因素而引起胰腺炎。                     

(待续)
 

下一条:认识食管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