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性、危机性事件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给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综合性要求。近几年来,从抗击冰雪灾害、应对汶川特大地震、处置公共卫生疫情等突发性事件来看,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特大危机事件的能力更加显得紧迫。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各种复杂局面,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锻炼提升危机领导能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医院安全保卫部门工作,有时会遇到火灾、爆炸、坠楼、死亡等突发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及时果断正确处理好事故灾难,尽力减少事故损失和社会影响,尽力维护医院全面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以来,走过了一段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应对事故灾难、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在处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七个环节。
一是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所需的应急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预案不仅仅是预防事故的指南,同时也是抗灾救援行动的指南,它对我们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增强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医院先后完善修订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医疗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源泄漏事故应急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停水停电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等。
二是随时保持信息畅通。由于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往往意外性强、力度大、发展快、扩散效应明显,所以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反应。反应得越早,就越主动,否则十分被动。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信息的畅通,随时听候调度,时刻做好应急救援准备,确保关键时刻冲得上。
三是立即奔赴事故现场。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如果能保证事故应急救援组织的及时出动,并针对性地采取救援措施,对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意义重大。实践证明,提高对各种突发问题辨别处置的敏锐性至关重要。而敏锐性的培养,离不开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减少日常事务性工作,安排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捕捉一些深层次、内幕性、高质量的情报信息,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提前做好相关预测和预防工作。同时,要以调研为突破口,通过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业务研讨会等形式,经常探讨处置方略,深化对策研究。
四是迅速协调事故救援。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复杂,处置任务艰巨并且时间要求高。通常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对处置工作十分重视,指派相关的职能部门和应急小组实施救灾工作,经常涉及到许多参与应急以及协同救援工作的各种力量,比如发生一起放射源泄漏事故,涉及参与处置的一般有公安、保卫、感染、医政、护理、消防、交通、器械、环保等,而这些救灾力量往往来自不同的部门和单位。此时,只有实行统一指挥,才能使救灾组织者准确掌握和正确调用各种参与应急救援的力量,加强总体协调,相互支援,达到较好的救援效果。(2009年7月17日发生在河南杞县放射源泄漏事件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五是耐心做好善后工作。事故发生后,往往会对受害者造成生理、心理以及经济上的损失,我们要像对待亲人那样对待他们,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对稳定人心、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发生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根本性的危机显得尤为重要。
六是认真抓好事故调查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既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无论什么样的事故,一个科学的事故调查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事故的再发生。也就是说,根据事故调查的结果提出整改措施,控制事故或消除此类事故。同时,对于重大、特大事故,包括死亡事故,甚至重伤事故,事故调查还是满足法律要求、提供违反有关安全法规的资料,是司法机关正确执法的主要手段。此外,通过事故调查还可以描述事故的发生过程,鉴别事故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从而积累事故资料,为事故的统计分析及类似系统、产品的设计与管理提供信息,为单位或政府有关部门安全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七是正确应对新闻媒体。灾难性事故或者事件发生后,各种新闻媒介就成为现场处置与社会各方沟通的重要渠道。面对新闻采访人员,既不能听任其在现场进行无限制的采访,也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封堵。前者会导致对正常的处置工作的干扰,甚至破坏现场证据;后者易与媒体形成对立局面,甚至导致谣言的传播。因此,在现场处置中,一定要重视对信息和新闻媒介的管理,通过警戒线外设立新闻联络点,安排专门的新闻发言人,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处理好与媒介的公共关系,利用和引导媒介实现与社会公众、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不同领域专家间的良好沟通,以降低灾难性事故与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
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领导干部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用真心、练内功。
一是要切实加强学习。突发事件的成功处置,通常是多种知识融汇贯通,各种能力交织迸发,多年工作经验厚积薄发的结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孜孜不倦地学习。要学理论,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善于从大局上把握方向,不出偏差。要学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适应形势变化和任务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有敏锐的鉴别能力。突发事件大致分三类:一是重大社会事件。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例如未来农业非法集资事件、重大群发性事件等。二是重大自然灾害。诸如洪涝灾害、瘟疫、地震、大风等。三是重大事故。包括医疗事故、火灾、剧毒品和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等。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很大,可能成为爆发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
二要注意提高鉴别能力。突发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但从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正是一些领导干部在事发之初对苗头性信息掌握不准,漫不经心,从而错失良机,酿成大祸。
三要注意提高驾驭全局能力。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关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领导干部统观全局,周密思考。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又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又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总之,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一味地就事论事,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
四要全面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果断科学的决策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迅速查清事由。对事件的起因、事态程度、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掌握实情、为事件妥善处置做好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手段,尤其要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断地应对调整。第三,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要充分考虑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留有周旋的余地,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有限。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集聚各方智慧的基础上择善而从,迅速做出科学决断,并使之立即付诸实施。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快,稍有不慎,将造成失控局面。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迎难而上、有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胆略,有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总之,要快字当头,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这是应对的关键环节。
五要努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不断加剧,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改革和发展的不平衡引发的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日益凸现。这对各级领导的协调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突发事件,对领导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能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各职能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高效有序运作,使各个环节丝丝相扣,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再次,能优化调控手段,以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尽力以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柔性的而非暴力的,开放的而非隐蔽的方式,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有一错必有一功,突发性事件也具有两重性,它在带来巨大困难与风险的同时,也为锻炼和提升领导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超乎寻常的困难和压力,往往能有效调动、激发领导干部在各方面的内在潜能,并使其超常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杂局面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发展和超越自己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应对复杂局面中提高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