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毛泽东做人和劝人的诗句读感

文章来源:群工部 作者:李长林 发布时间:2011-09-07 阅读次数: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此诗是明朝一位叫杨继盛的人写的,深受毛主席的赞赏。

毛主席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着去做。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

单从字面上看,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毛主席当时说这段话时的心情,如果讲出历史背景,也就能够理解的更深刻一些。

这段话是在1959年秋天的庐山会议期间,与人私下谈话时说的。凡是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会议的初衷,是针对“大跃进”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广开言路“纠左倾”的,但由于彭德怀披肝沥胆地上陈“万言书”,激惹了毛泽东,于是转为批判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四人,开成了集中火力 “反右倾”的会议。

在庐山会议之前的19594月,毛主席在上海会议上,号召全党发场“海瑞”精神,要敢于直言向中央提意见。他说:“无非是‘五不怕’: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然而,就在这个会议期间,他私下对人说:“讲海瑞,我很后悔。可能真正出了海瑞,我又受不了。”了解这些背景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毛主席对这两句诗的解释,就不难看出,毛主席既有自励自勉之情、也含自咎自责之意。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读书是他终身嗜好。就是这位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实践的伟人,做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尽人如意之处,可见大凡是居领导岗位的,经常被别人议论是非功过,实属正常。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19494月,毛主席在给他的老朋友柳亚子回信中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首七律诗中的一联。

柳亚子,早年追随孙中山,国民党左派人士。1926年在广州与毛主席相识。他对毛泽东非凡的气度和敏锐的洞察力非常钦佩,他们是好朋友。柳亚子一生爱国爱民,救国救民的信念始终不变。1949年春,中共邀请柳亚子等一批民主爱国人士到北京共商国事,到北京不久,他觉得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与自己原先的期待有距离,他提出意见,还觉得不被重视,于是产生了许多不满,写了一首七律诗《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欢。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相隔一个月后,毛主席就回赠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首,其中“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一联就是希望老朋友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要以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眼光对待每一件事情。并规劝他安心在北京工作、生活。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作为一个有决策权的领导人,要妥善对待部下的怨言和牢骚。怨言也好,牢骚也罢,其目的是求你解决问题;你不表态,就无法解决。在处理不同意见时,要像毛主席那样,做到“虚怀”与“察言”,站在发展和长远的角度,能解决的就解决,不去“为难人”;不能解决的也要态度和缓的去答复,尽可能地避免主观与武断;让他人能继续理解你、接受你、拥护你。

毛主席永远离开了我们,但留给我们的许多感人故事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思、去缅怀、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