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达厄立特里亚的第四天晚上,还没来得及洗去旅途疲惫,急诊电话就打破了驻地的宁静。”回忆起7月24日那个夜晚,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建东的语气里仍带着几分急促。作为河南第18批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的一员,他和同事刚完成与上一批医疗队的交接,就迎来一场紧急考验。
当晚8时多,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奥罗特医院传来消息:一名男青年因车祸导致重伤,急需神经外科会诊。李建东与来自黄河三门峡医院的医生张世军,在翻译许可的陪同下,立刻驱车赶往医院。“到了急诊科才发现,沟通是第一关。”李建东说,当地医护人员的英语里夹杂着大量土语,“一句‘患者烦躁不安’,我们连猜带比画,加上翻译软件反复核对,才确认清楚”。为弄明白患者受伤后的意识变化过程,李建东几人围着当地护士连打手势带画图,来来回回沟通了近20分钟。

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医院的CT机出了故障,无法进行头颅检查。李建东和张世军只能仔细查看仅有的0.36T核磁共振片(这是该国唯一一台MRI设备),同时为患者查体。“左侧眼睑肿胀瘀血,四肢能自主活动,但呼唤无应答……结合MRI影像,我们很快判断是硬膜外血肿合并脑挫裂伤。当时最担心的是血肿扩大,但评估后发现暂时没达到手术指征。”李建东回忆道,他们用简单的英语加上示意图,向当地医生详细说明保守治疗方案,“特别强调要动态观察意识和瞳孔变化,每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有异常立刻联系我们”。
会诊结束回到驻地,已是深夜11时。李建东坐在床边翻看着患者资料,心里沉甸甸的——他交接时得知,厄立特里亚全国没有一名神经外科专科医生,整个国家神经外科诊疗工作,全靠第18批援厄立特里亚中国医疗队两名医生支撑。“那一刻突然明白,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李建东感慨道,“在商丘,我们有完善的科室团队,遇到复杂病例可以多学科会诊,但在这里,我们就是‘最后的防线’。”

在8月1日前的5天里,李建东和同事完成了20余次急诊会诊。他说,最忙的一天从凌晨3时忙到傍晚,回到驻地连端杯子的手都在抖。
“出发前,刘永生主任、郭培培护士长及科室同事反复叮嘱我‘注意安全,多带药品’,现在才体会到他们的牵挂。”李建东说,虽然驻地时常缺电,网络时断时续,但每次语音通话听到院领导、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就充满了力量。
谈及接下来的援助工作,他的语气坚定:“这里的患者需要我们,只要能多做一台手术、多会诊一个病例,就没有辜负这份使命。等完成任务回到商丘,我想把这里的经历讲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听——医者的责任,从来不分国界。”在遥远的非洲大陆,这位来自商丘的医生,正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
https://epaper.sqrb.com.cn/jjwb/pc/att/202508/19/f6230568-cb52-40ae-8756-dcc3a56f88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