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药物防治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0-12-13 阅读次数:

药物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抗肿瘤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方面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器官也会产生毒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肾及膀胱毒性,心脏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毛发脱落,过敏反应等。因此,预防及减轻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努力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以外,应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对这方面的药物做分类介绍。
    一、造血刺激因子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会先后出现粒细胞,血小板甚至红细胞的减少,随着剂量的增大和化疗时间的增加,此不良反应越加严重。造血刺激因子能够有效地预防或减轻这方面的不良反应。目前在应用的主要有促红细胞生成素,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2.
    1. 促红细胞生成素  用于癌症化疗病人的贫血,也可用于肾衰引起贫血的病人。使用原则为:当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10g/dl时建议使用,2-3次/周,皮下注射,建议起始剂量为150u/kg,至少治疗4周,若效果不好,可提高剂量至300u/kg,再治疗4-8周。
    2. 集落刺激因子  能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前体分化,增殖,成熟,并增强其功能。用于癌症化疗病人的粒细胞减少症。在化疗开始后使用,2-5ug/kg,qd,皮下或静脉给药。
    3. 白细胞介素-2  可增加血小板的数量,增强并保持其功能。常用剂量为25-50ug/(kg.d) 皮下注射。
    二、止吐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在消化系统方面发生率最高的毒副反应。主要与化疗药物的种类有关,以顺铂最为严重,其次有环磷酰胺,阿霉素,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异环磷酰胺和米托蒽醌。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外周和中枢神经元的5-羟色胺受体,阻断小肠释放5-羟色胺,防治迷走神经受刺激后传递到化学感受器触发区而发挥止吐作用。此类药物主要有昂丹司琼,托烷司琼,格拉司琼。昂丹司琼一般在化疗前15分钟,化疗后4小时,8小时各静脉注射8mg,化疗后每8-12小时口服8mg,连用5天,格拉司琼的等效剂量为3mg,托烷司琼为5 mg。
    三、泌尿系统保护药物  
    化疗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肾及膀胱排泄,可对肾及膀胱产生毒性。泌尿系统常用的保护药物有美司钠,氨磷汀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美司钠可与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的毒性代谢产物反应,形成无毒物从尿中排出,因此可以预防上述药物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还原型谷胱甘肽为甘油醛磷酸脱氢酶的辅基,对各种外源性,内源性有毒物质能产生减毒结合物。据报道,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肿瘤病人化疗前后血尿素氮,肌酐均无显著变化。
    四、防治化疗药物引起的迟发性心脏毒性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损害,防治药物主要有自由基清除药,如维生素c,辅酶Q10,维生素E。
    五、广谱的细胞保护剂--阿米福汀
    阿米福汀能选择性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化疗和放疗的毒害,却不减弱其抗肿瘤效果,对肿瘤组织无保护作用。对化疗药物引起的耳毒性,粘膜损伤,神经系统损伤,骨髓损伤都有一定的选择性保护作用。推荐剂量为500-600mg/m2,在化疗前30分钟用药,15分钟静脉滴注完成。
    六、中药注射剂
     扶正固本类中药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保护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增强放化疗的效果。
    1. 参麦针 主要成分为人参和麦冬,含人参皂甙,麦冬皂甙,微量人参多糖,麦冬多糖等有效成分。对肿瘤患者和化疗后患者能起到扶正固本,调和气血的功效。
    2. 参芪扶正注射液 为人参和黄芪的提取物,对肿瘤患者和化疗后患者可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
    七、其他防治化疗不良反应的药物
    甲酰四氢叶酸钙为叶酸的衍生物,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后使用能减轻甲氨蝶呤的毒性,起到保护正常细胞的作用。肝脏保护药易善复的主要成分为1,2-二油酰磷脂酰胆碱,可用于化疗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对肝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对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防治是肿瘤化疗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能减少乃至避免其不良反应是我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药物防治是减轻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合理地使用上述药物,对于确保化疗方案的实施,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加强化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